这里所说的双语孩子,既包括父母中一方母语为中文、另一方母语为当地语言的情况(此文以中德家庭为例),也包括父母双方都是母语为中文但大环境为当地语言的情况(简称中中家庭)。
无论你属于以上哪种情况,以下三个基本原则都适用。
1. 坚持用自己的母语和孩子对话、给孩子语言启蒙 我们家我们请了52ChineseLearning的中文老师做得启蒙,我也是告诉她用中文跟孩子对话。
2.保持语言纯净,尽量不夹杂其他语言的词汇 孩子成长初期的中文词汇绝大部分来自家庭成员,如果作为孩子父母的我们不给他们这些词汇的中文输入,那么在当地语言大环境下,孩子们很难再有机会得到这些词汇的中文输入。在孩子的词库里,这些中文词汇的缺失,导致他们将来说中文时,不得不借用德语表达。两种或多种语言混用,称为“语码转换现象”,俗称“夹杂体”。 再者,如果我们习惯性地使用“夹杂体”与孩子说话,孩子不仅难以知道德语词对应的中文词汇,而且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会以为那些嵌入句中的德语词也是中文表达的一部分。
3. 建议用规范的语言而不是儿语和孩子交流 这里说的儿语是指:模仿孩子牙牙学语阶段的叠字表达,如“吃饭饭”;使用不规范的名称,比如把汽车叫做“嘀嘀”;把完整句子拆散成单个词语,比如“面面,饭饭,这个,那个?” 规范性的语言是指:用大人的语法和习惯来表达,如“吃饭”;使用规范性名称,而不是那些听着很“可爱”的别名;用完整且清楚的句子表达,如“想吃面条还是米饭呀?” 也许在国内中文大环境下,家长对孩子阶段性地使用儿语还不至于造成太大困扰,毕竟有强大的中文语言环境托底,最晚到了上学的时候,孩子被小伙伴笑过几次以后,也能转而使用规范语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