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uantar 于 2010-12-24 02:25 编辑
从网上淘得《雨霖铃》词一曲,传说是唐玄宗作的,但一直未能求证,因为“梨园教主”唐玄宗很可能只是作曲,而非填词。雨声是敲打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相传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逢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忽而忆起贵妃,遂作曲,以“雨霖(淋)铃”为名。又相传,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妓,唐玄宗曾将其招来,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娇滴滴如夜莺啼,婉转转似百灵鸣,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念奴娇和雨霖铃,刚好一欢一悲。
斜风凄雨 古桡岹峭 暮雨未歇
巴山怅望无际 方肠断处 风铃悲切
袅袅疏疏密密 似子规啼血
不忍听 如恨如怨 多少怨情与谁说
人间最苦伤别离
更那堪 玉魄永湮灭
今宵魂在何处
冷雨里 碎铃声咽
点点滴滴 心似寒泉落飞雪
便纵有 万里江山
愧对荒莹月
现在久经传唱的是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玄宗这首《雨霖铃》创作于天宝十五年,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一首是陆程,一首是水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蜀山行!风一更,雨一更,心碎梦不成!
开元盛世之末,当时河晏海清,天下太平,唐玄宗李隆基也有些疲倦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60岁那年冬天,在皇室成员泡温泉活动中,李隆基一眼见到看上了芳龄26岁的儿媳妇杨玉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欲纳入宫中,为了掩人耳目,又耍起了爷爷李治“子纳父才人”的鬼把戏。当年太子李治在其父李世民出征期间,看中了后宫才人武媚娘。唐太宗李世民去逝后,唐高宗李治为掩人耳目,按当时的皇规,把武才人打发去感业寺,削发为尼,再从感业寺接回武媚娘。
唐玄宗把杨玉环从儿子李瑁身边拐走,送入大明宫城的太真宫,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也就是杨玉环入道刚满一年,急不耐的李隆基就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迎回宫内,封为贵妃,这一年唐玄宗61岁,杨贵妃27岁。“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终酿致“安史之乱”。
安禄山率十五万大军南下,潼关失陷,兵临长安城下。那是一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天,唐玄宗被迫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行进到马嵬驿时,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不堪,人倦长途马不前。这时候,军队哗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惊慌失措,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梨花一枝秋带雨”,死时仅38岁。
安禄山血洗长安城,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所谋杀。唐玄宗被架空做了太上皇,到了孙子唐代宗继位,重用郭子仪,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渐渐平定乱事。
高力士一手撮合了大唐第一美女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妃,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而杨贵妃间接造成了李白被贬和安禄山谋反。而安禄山谋反促成了太子李亨乘机发动“马嵬驿兵变”而上位,唐朝易主,高力士失宠被流放。高力士对唐玄宗致死不渝,人称“千秋忠义之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71岁高龄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诗《感巫州荠菜》:“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最后绝食而死,陪葬唐玄宗泰陵。(以德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