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买车讲究气派,有钱没钱,总想着买辆大车。如果钱包实在不给劲,不得已第一辆车买了个小家伙,等到换车时,就要升级成大一号大两号的家伙,或者干脆来个高大威猛的SUV。为什么要贪大?宽敞舒适当然是一个考虑,但恐怕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当年有个笑话,说某人家里并不阔绰,但爱显摆,明明吃了粗茶淡饭,出门时偏要用猪油擦擦嘴,用以向人们展示自己大鱼大肉的生活。这种表现实力的方式惠而不费,手法类似于今日女性手中拎一个LV。嘴上流油不见得吃得好,手中拎个LV不见得过得好,但嘴边的猪油和手里的假LV确实能帮着找回一些自信。
当然,真的有钱人可能会拎一个真的LV,这个LV的功能跟几十块钱的东东没什么区别,说不定还不如那种低档货皮实耐用,但之所以阔太太们要拎着它,就是因为它价格昂贵,可以有力证实主人的实力。
一个男人要想展示实力、地位和身份,汽车无疑是最佳道具。官场上早有以排量定级别的光荣传统,民间自然积极仿效,闻香(看包)识女人,看车认男人。你即使有座独立别墅,总不能挂在脖子上到处显摆吧;你在脖子上挂串珠子,又有谁能分辨是价值连城的宝贝还是一块钱一把的地摊货呢?谁能展示形象?唯我私家汽车。一辆私家车,可以陪同主人流动展览,随时宣布主人的实力:有辆QQ,算是迈上中产的第一步;有辆卡罗拉,算是进了小资行列;要是有辆宝马,有多少女子排好队等着在车上哭呢。
为了向同事、朋友、亲戚、路人甲、路人乙宣告自己的实力,国人纷纷加入购车潮中。有钱没钱,买辆转转;有用没用,买了就行;能买大的,不买小的;能买贵的,不买对的——讲究的就是“门面”二字。
中国人买车或是买LV,都有炫耀性消费的意思,比如汽车,就比较喜欢个子大些并且更显气派的三厢车。这点跟欧洲的区别比较大,欧洲的小型车多、两厢车多、旅行车多,这“三多”一看就是实用主义的表现,小型车是为了省油和泊车方便,两厢和旅行车则是为了多拉多装,国人眼中更有档次、更地道的三厢车,在欧洲却是非主流车型。就连奥迪A6、帕萨特这样的官相十足的车子,在欧洲也往往是撅着大屁屁的旅行版,要是国人看了,肯定会叹息,好好的车子搞成这个样子!
在德国,也曾有过“人以车分”的年代,富人开豪车,穷人开小车。但现在似乎倒过来了,街头的出租车是一色的“大奔”,在汉堡有名的富人区,豪华别墅旁停的却往往是高尔夫、smart这样不起眼的小车。现在去德国旅游,导游往往会开玩笑说:德国富人都开小车,要是路上看到开着奔驰、宝马的人,一准儿是德国农民。
据说,现在德国人的时尚是开节能环保的小车或者干脆不开车,要是开辆豪华的大排量车招摇,没准儿还被人看不起。
还是得承认,人家跟我们不是一个发展阶段,靠汽车装点门面的时代早过去了,现在人家用车上讲的是实用、比的是觉悟。
即使不考虑觉悟高低的问题,靠一辆车来证实实力也没多大意思了。以奔驰C级(在中国也算豪华车了)为例,它的起步价大概在2.5万欧元上下,而德国工人月平均工资差不多在2500欧元上下,也就是说,德国工人十个月的工资可以买辆C级的奔驰。这个概念,相当于中国一个月薪两千多的工人,买辆两万多的乞丐版奇瑞QQ或是比亚迪F0。德国的小白领们月收入多在三、四千欧元,要买辆奔驰玩玩儿还真不算太大事儿。换句话说,谁还开不起一辆奔驰?
美国人地广人稀油便宜,人们还是喜欢大脚油门开大车。但美国人对大车喜好是因为人家开得起、用着方便,并不是想靠大车向别人显摆什么——也显摆不了什么。比如一辆在中国卖大几十万的大排量豪华SUV,基本是煤老板、富二代炫富的道具,但在美国,也就3、5万美元,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分期付款搞辆玩玩儿也是稀松平常。
在发达国家,汽车真的是稀松平常,多数人眼中,就是个代步工具。汽车文化在中国是一种新兴文化,没事儿谈谈汽车是实力派站立时尚潮头的新鲜话题。但在西方,汽车文化是地道的传统文化,说到汽车,很多年轻人会觉得无聊,远远不如谈谈Ipad更有感觉。
据说,在日本有一个话题在媒体上讨论得挺热闹,“若者……离”,大意是“年轻人正在远离……”。现在不招日本年轻人待见的东东包括:书本、电视、旅游、辣根儿、芥末……,这里边居然还有汽车。为什么日本年轻人不喜欢汽车?有人说是他们从小就跟汽车混在一块儿,早腻味了,一点新鲜感都没有;有人说,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学车,觉得麻烦,宁愿当宅男,让人叫御宅族,不觉得不舒服,反而觉得十分得意。丰田汽车的一位高管语出惊人,他归咎于电子游戏,说是电子游戏中的赛车游戏逼真刺激,年轻人玩儿游戏就过足了瘾,对真车反而没兴趣了。
这话看似荒唐,但至少说对了一点,日本年轻人对数码装备的兴趣大大高过了汽车,他们的数码装备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却不愿意买辆车出去兜风。他们觉得搞一台Ipad挺酷,也比较能彰显自己的品味,要是弄辆车,不但不新鲜,有人还认为这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老土玩意儿。
要是不相信,还可以看看数字:有调查显示,只有13%的日本年轻人对拥有汽车持坚定态度,2000年为23.6%。想拥有汽车的年轻人从45.8%下降到25.3%。日本新车的使用时间已从10年前的9年延长到目前的11年以上。
还有数字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问题:由20岁左右的司机引发的交通事故的件数已降低到10年前的1/5。
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人,能有一辆肌肉车就感觉自己很酷,现在的年轻人开辆跑车,说不定还不如在网络游戏里打怪升到高级别的英雄更有感觉。
总结一下:西方人的汽车文化经历了装门面——讲实用——讲环保的过程,现在的年轻人更是出现了漠视汽车的倾向。说到中西方汽车文化的差别,不是厚彼薄此,瞧不起国人弄辆车装门面的想法。毕竟我们刚刚奔小康,尝尝大车滋味也是天经地义,凭什么人家玩儿剩下的我们就不能玩儿?如果说,一些人从中看到过眼烟云的意思,从此买车时不考虑装门面的问题,而更愿意讲讲实用、谈谈环保,倒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儿。如果居然开始厌车,那就恭喜你站到了世界汽车文化的最前沿。
国人当然有走向汽车生活的权利,但吾国人多地窄,环境又已如此不堪,可否降一降装门面的热情,考虑一下务实些的“够用就好”呢?
白岩松出了本新书《幸福了吗》,苦苦追问“幸福在哪里?”的问题。其实殷秀梅老师早就给出了答案:“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马诺老师也给出了答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看来两位的答案白老师都不满意,他自己的答案疑似跟殷老师唱反调,大意是:平静才会幸福。这不就是说,幸福又在柳荫下,又在月光下,又在温室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