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流传着一句话,10个人只有1个赚钱,2个不赔不赚,7个亏钱,也许唯一位赚钱的非巴菲特莫属。而近日一句“巴菲特不是你爷爷”却将这位神坛上的投资专家与市场“黑嘴”划上等号。
然而,普通投资者对股神的追崇,对专家的迷信并非没有缘由。市场投资每天都面临买进、卖出的抉择,投资人在利益攸关的选择面前,其脆弱的神经根本经不住“忽悠”。于是,整日萦绕耳畔的“忠告”与“预言”便趁虚而入,成为人们投资决策的“指引”。但究竟有多少预言最终成真?又有多少专家扮演着市场“黑嘴”?也许在每一次的市场转折点最能显现。
2008年10月,上证指数在1600点附近盘旋,A股自6000点的滑落才算踩住了刹车,新一轮牛市的前夜。市场专家却纷纷指出,“A股市场的底部还远远没有到来……在迎来下一轮牛市前可能要经历比上一轮熊市更长的等待……”自6000点一路狂泄的恐惧已经将众人砸到了悲观至极的情绪低谷,加之黑嘴的预测,于是不少资者直到3000点大关来临才恍然觉悟,但再想抄底为时已晚。
如果说2008年太远,我们已经淡忘,来看看2010年7月这波行情吧。从2009年的3300点附近数度大跌至2300点,而当黑嘴们叫嚣着“股市没有短期赚钱效应,预计后市指数还将维持震荡下跌走势是”时,上证指数回归到了3000点,安全边际较高的收益也在忐忑惊恐中溜走。
然而,即便有血的教训摆在眼前,为何我们依然无法摆脱市场“黑嘴们”的舆论困扰呢?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的理财专家秦红认为,在市场低谷时的“惧”情绪决定了投资人的决策和行为。投资者赚钱时乐观、赔钱时悲观,情绪行为的结果就是高位追高、低位迟疑。投资人内心的恐惧与波动才是追根究底的投资决策驱动力。
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曾说过:“无法控制情绪的人不会从投资中获利。一名真正的投资者,就要注意规避风险,坚决规避情绪波动对投资的影响。” 事实上,人们的喜、怒、哀、惧、爱、恶、欲都在时不时的扰乱投资人的心情,但如何才能克服这样的情绪,捂起耳朵来做投资呢?秦红认为,在一个长期波动上行、短期不确定的市场中是可以找出的一些相对简单而正确的策略的。如面对大起大落的市场可采取长期的定投,置身事外却能获得最终的收益。或者制定严格的纪律,面对市场起伏不动摇,季度观察,年度调整资产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