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上沸沸扬扬的途观事件再次将汽车的安全性摆上了头等重要的位置,让人议论纷纷。德意志“车神”终于走下了神台,鼓吹德系车是安全之神的专家们 集体哑火,此次事件被再次证明,世上根本就没有绝对安全的车! 我们不光要为在此次事件中不幸的逝者惋惜,更应该引发我们对车辆安全要有更清醒的认识与思 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论坛上至今还有许多自称爱国的人士还再对日系车的安全性进行攻击和歪曲,我为这些无知感到悲哀。看问题应当看本质,可有谁去深入哪怕 那么一点点去研究其背后的真正答案呢?
比一比到底谁的钢板硬!
我们都知道推崇德国车的人都无非会提到一个老生常 谈的话题,那就是德国车的钢板硬,硬就代表安全,日系车薄所以不安全,但事实是这样吗?如果单纯以钢板谁硬做对比的话,那么事实证明途观的硬度还真没有八 代雅阁硬,下面从两张官方给出数据上看,可以明显看出两车使用高强度钢板的比例差距很大。途观车身上面强度最大的钢板是550的,而八代雅阁车身上面强度 最大的钢板是590的,而且使用比例高达42%。途观车身上使用面积最大的钢板仅仅是180的,而雅阁身上使用比例最大(52%)的钢板是270的。差距 非常明显,虽然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但有没有人可以拿出证据来证明高强度钢材使用比例比雅阁低的多的途观安全性可以超过雅阁呢?
钢板硬就真的安全吗?
其实我认为这种关于“刚性”的争论谁都无法给出真正的答案,我们都知道在交通道路环境中,如果不小心发生了碰撞,那么一定是钢板厚的占便宜?这种观点是 有失偏颇的,汽车的碰撞安全其实根本不取决于钢板厚薄而是取决于汽车的结构设计,就像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建造的楼房,那些抗震能力强的楼肯定不是墙壁建 的厚的楼,而是那些有着良好的框架结构的楼。认为钢板厚就很安全,这其实是一种不了解汽车构造下的凭空臆想,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汽车厂商在宣传自己产品 安全性时都不会说钢板厚薄,而是在强调结构和碰撞吸能技术,因为结构以及受力过后力的分布状态才是安全的关键。打个比方,车架是骨骼系统,而我们说的钢板 则是皮肤。在发生碰撞时,钢板厚薄差0.1毫米对安全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因为安全源自科技,结构保障安全。那你想知道目前哪款车的结构更好吗?
我可以告诉各位国内第一个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做过实车对实车的碰撞的车型就是广汽本田的雅阁和奥德赛。2006年8月在长春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 中心,广汽本田在国家行业领导、国内汽车安全专家、全国各媒体代表等近百名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实现了雅阁与奥德赛的实车对碰,碰撞条件:两台车分别以 50Km/h速度相对行驶(相对速度100Km/h),50%的偏置(此碰撞条件基本能涵盖了真实道路情况的大部分事故),碰撞后两车安全气囊同时爆开, 事后各个车门可以顺利打开,驾驶舱相对非常完整,测量获得的假人伤害指数也远远优于国家规定的正面碰撞试验假人伤害标准值。结果显示,此次试验的车辆均达 到了世界先进的碰撞安全水平。评价汽车安全是看在碰撞发生时,第一,车辆是不是能足够的吸收碰撞能量;第二,车辆的乘员舱是不是完整,乘坐人员有没有生存 空间。广汽本田的产品同时做到了这两点,这主要是因为本田的高级相容性车身(ACE)设计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车身结构之一。
将来,车造的会越来越轻!
事实胜于雄辩,汽车科技发展到今天,车身重量早已不是炫耀安全的资本,要把车造重很容易,造轻才难。F1赛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F1赛车的车身是碳纤维 的,但你经常会见到赛车在高速奔驰相撞后,赛车手大量死亡的吗?能保住赛车手的性命不所谓厚硬的车身,而是高超的碰撞吸能设计。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汽 车普遍采用碰撞吸能的设计,碰撞立即发生变形但驾驶舱完好。而且各大厂商开发的铝合金钢铁发动机,尽量把钢板减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把车造得更轻, 以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更重要的是车轻也使刹车时惯性减小,从而缩短制动距离,确保车辆安全。以奔驰为代表的德国车的钢板在过去的20年中一直在减少厚 度,甚至玻璃也薄了。他们在追随日本车,只是时间要比日本车晚一个车型周期。
各位看官,相信你对车辆的安全已经有了更加全新的认识,传统造车的思想和理论只能阻碍现代造车科技的发展,不如放开思维,一起享受科技汽车给我们带来的出行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