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想去一座城市,往往是为了见一个人;想见一个人,往往要去一座城市。
一个人与一座城
儿子天天于2014年考上国家211重点大学——上海东华大学,我这个被称为“大忙人”者终于有了一次下江南的机会。借此,我要去近距离地看看最大的母亲河——长江,拜访长江两岸的几位诗友,尤其是无锡的女诗人、时任《大众文化》杂志副主编的安娟英。因为此前我曾读过她的诗,为其写过诗评,并把她推举到我们《北极星诗刊》“新星闪耀”栏目,她还愉快地加入了我们的黑龙江北极星诗社,但从未谋过面,也算是神交吧。更主要的是我了解到她一个弱女子,却带领女儿王乙婷、女婿徐健元到四川贫困山区献爱心、送温暖、无偿支助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着实令人感动,这更坚定了我要去无锡见见她的想法。 无锡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已近20年没来了。第一次是1997年春天,我带一批乡村干部去参观张家港,参观结束后,便踏上了开往无锡的车。为什么要去无锡?主要是想去看一个人——瞎子阿炳(华彦钧)。此前我曾无数次听过阿炳的《二泉映月》,被他如泣如诉、忧伤哀婉的曲调深深打动,也曾看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对《二泉映月》的高度评价,特别是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的感慨,并真的要跪下来听的举动,以及后来《二泉映月》被评为世界十大金曲,阿炳电视剧的热播等等,都使我想找机会来看看无锡,看看阿炳的墓,凭吊一下这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可是,那次匆匆的无锡之行却令我失望,因为经指点我所看到的阿炳墓和雕像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宏伟气派,而是在锡惠公园山上小路旁一个占地很小的角落里,扭曲的雕像上落满尘垢(但愿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阿炳墓),一如大诗人徐志摩的墓,孤零零地寂寞在海宁西山公园后面的一座山坳里,我感到了文人和文化的悲哀,回来写了一篇随笔《人生大寂寞》,发表在《青年文学家》上。
这次我来到无锡,无锡已今非昔比,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几十家大型中外企业遍布城乡,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在接站的于大伟先生引导下,我见到了安娟英。她身材不算高,却非常匀称,镜片后的目光热情而亲切,举止大方而得体,文雅中透出坚韧,柔美中显现和善,与我想象中的柔弱女子并不相同。我发现她的腿走路有点不便,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说,两个月前出了一场车祸,脚跟粉碎性骨折,刚刚出院,“不然我会亲自去车站接你,陪你好好逛逛,现在走路不便只好请人代陪了”,她说。确实是这样,她待人热忱。我在无锡逗留两天,她就每半天安排一位文友陪我,足见对朋友的珍视。欢迎晚宴上,她约了当地近20位文朋诗友,还有企业家。席间,她一边用普通话和我聊创作、办刊等,一边用无锡方言与大家交流,气氛融洽而热烈,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看得出,她在朋友中的位置和影响。她平时很忙,充分利用时间,绝不浪费一分钟。在我与她告别的那天,发现她正在筹备江苏省“金桥杯”小书画家优秀作品大赛,并给我看了一些孩子们的作品,这使我颇感费解,因为这样的活动应该由文联、美协、教育部门来筹办啊,一个杂志社的主编怎么还搞起书画大赛了呢?但我又不好多问,便带着疑惑离开了无锡。回到东北后,一次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少儿书画拍卖了2.3万,全部捐给西部贫困山区学校》的报道,细看方知是江苏省《大众文化》杂志社、无锡滨湖慈善中娇梦基金和无锡金桥教育集团共同策划的一次爱心活动,就是将3000多件少儿书画作品评完奖后现场拍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我明白了,这一定是安娟英的创意!原来,她拖着一条病腿东奔西忙是为了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啊!我的心一动,又增加了几分对安娟英的敬意。感动之余,就想为安娟英和滨湖慈善中娇梦基金的王乙婷、徐健元夫妇写点什么,让他们的善举天下皆知,让他们的精神激人奋进。
一个人,可能会因一座城市而挺拔;一座城,却往往会因一个人而声名远播。这次去无锡方知,有很多名人出自这里,其中文化人居多:徐悲鸿、华彦钧、刘半农、沈鹏、钱伟长、秦邦宪、陆定一、丁关根、荣毅仁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是这里的青山绿水,是锦绣江南的良田沃土养育出这么多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名人。 安娟英虽然不能与他们相比并论,但是她的诗名、她的爱心奉献已经走出无锡,走向全国。那么,我与她以诗为缘,还是让我先从她的诗谈起吧。
安娟英参加2016中国诗歌春节联欢晚会时与少数民族孩童在一起。
` `
`
(作者简介:白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讷河市文联主席。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