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废墟地
白岩松用了一个准确的词形容华尔街:废墟。他说,华尔街的这群游客,让他想起在汶川大地震采访期间遇到的“废墟游”的人。可以这么说,美国如今到处是梦想的废墟地,最让人痛心的废墟当属归零地,而更大、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当属底特律。
底特律曾经是“美国梦”最大、最好的诠释。这个与加拿大仅有一河之隔的城市,当年因占据了五大湖水路的战略位置,成为美国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但它从来和繁华无关,直到1896年第一辆福特汽车下线,底特律才正式开始了梦想之旅。这个城市拥有太多的“美国第一”:爱迪生的电力公司使底特律人最早感受到电的光芒;1909年成为美国第一个铺设水泥公路的城市,1942年成为美国第一个铺设高速公路的城市。我在底特律的艺术中心发现,一些收藏并不逊色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底特律人用造汽车赚的钱修建了豪华大楼,巨大的火车站出自纽约中央火车站的同一设计师之手。
然而就是这个底特律,让我们抵达时惊讶不已。那是在晚上,没有多少建筑亮着灯,市中心空荡荡的,9点多钟已经找不到吃饭的馆子。走在路上,随处可见酗酒的人,还有人突然过来找你要烟抽。安静的市区里,不知从哪传来嚎叫的声音。
一夜过去,我们在白天看见了这样的底特律:市区里大片大片的房屋被遗弃,一栋栋大楼被封闭,窗户都已破碎,里面住满了乌鸦;在道边,可以看到被丢弃的吸毒工具;即使是白天,也看不到太多行人。通用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大部分人都住在郊区,车子直接开进办公大楼就不出来了,因为现在底特律治安很差,是美国治安最差的城市。
底特律的没落,看上去有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即汽车工业的衰退。20世纪初,美国大概有80~100个汽车品牌,有很多与之配套的汽车制造厂,而现在倒得几乎只剩岌岌可危的“三大”——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
在我看来,底特律的危机,恰是“美国梦”神话过度膨胀的后遗症。在很长一段时间,底特律曾是“美国梦”的代表——工业化、高薪、白领生活。底特律历史博物馆公关部主任罗伯特·桑德拉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1914年,亨利·福特提出“一天五美元”的理念,这在当时是其他制造企业工资的两倍多。福特想借此解决公司人员流动过快的问题,因为工作非常危险、非常艰苦,几乎每天都有人辞职。他希望有一支稳定的员工队伍,以确保生产高质量的汽车。在高薪刺激下,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底特律,在三大汽车企业就职,成为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梦想。
底特律的繁荣在1963年达到顶峰,那一年它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通用旗下所有汽车累计销售7500万辆,22万工人在35个巨大的汽车工厂工作,他们创造的财富是一般工人难以想象的。此时的底特律是极度成功的,比任何人梦想中的样子都要成功。
甚至可以说,现代美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底特律的薪酬使社会中产生了美国式的工人阶级,他们可以拥有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有自己的避暑别墅,让孩子上大学等等,而这些“美国梦”就是通过制造业支撑的。底特律成了全美国的梦想之地,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其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50万人,步入中产阶级的汽车工人群体不断扩大。
底特律的转折从哪里开始的呢?有人说从“UAW(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开始,这个工会组织把工人工资提高到了企业无法负荷的高度,使企业无法与日本同行竞争,最终导致产业萎缩。还有很多人将1967年视为底特律由盛转衰的关键点,那一年7月23日,因社会底层黑人居民不满种族歧视等原因引发暴乱,冲突造成40人死亡,汽车业三巨头全部停工停产。暴乱使富有的白人阶层大规模迁往郊区,同时带走了大量消费力。
在我看来,这两个不是根本因素,只是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败——根本因素在于,底特律人一直沉浸于那个发轫于大工业时代、狂热了几个世纪的“美国梦”,他们以为仅仅通过这个产业的发展,就能无限地扩张、扩张、扩张,却疏忽了自己产业的结构问题,疏忽了自己的种族问题。底特律这个由狂热梦想扩张的城市躯体,在梦想退潮后,盛放着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凉。其实华尔街的危机何尝不是如此,应该说,这就是美国神话对美国自己的讹诈。
2009年第一季度,底特律的失业率已达35%,3个人中就有一个没有工作。结束行程前,我们特意来到底特律中心车站,也到了车站附近的底特律工业城和同时期开发的居民小区采访。这些现在显得恐怖的废墟,曾经见证了这个城市狂热的梦想,越美的东西,破落的时候越显得可怕。整个中心车站披着曾经精美的外衣,苍凉地矗立着,那个空城一般的工业城里,纷飞的垃圾衬托出萧索的气氛。房屋多为老损,有的已经倒塌。这会不会是中国那些狂热梦想消退的工业化城市?我不禁担心,但也觉得庆幸,因为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起码可以有个提醒——永远不要被眼前的梦幻欺骗。
真正的美国
当我们驱车离开底特律的时候,白岩松突然发现,在底特律一个街角,一个商店正在装修,老板用醒目的字体写着:“Detroit,everythingwill bealright(底特律,一切都会好的)。”白岩松感慨说,这是多么让人激动的话。这的确是让人激动的美国,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美国。美国真正的秘密是——希望,永远对未来无比的笃定。
“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如果不爱国,那他就不是典型的美国人。”这是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在其《美国生活的希望》一书中的第一句话。在飞机上邂逅的一位官员,和我们交流他对美国的观感:“他们是世界上爱国主义教育做得最好的国家,而且他们的爱是真诚的,他们真诚地相信这个国家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好。”
美国不是单一种族国家,没有固定的传统,没有漫长的共同历史,然而美国如何凝聚出这种可怕的力量?学者伊米尔·雷奇在《国家的成功》一书中这样分析美国成功的原因:“美国人对他们的联邦政府充满了信心,坚信未来一定会成功。我们经常听到美国的演讲者质疑上帝与神是否存在,质疑基督教的历史性或真实性,然而我们从未听到美国人质疑他们对美国未来无比坚定的信念,也从未听到美国人称自己需要建立某种理念——因为对美国未来无比坚定的信念,就是美国最重要的理念。”
伊米尔·雷奇点出了关键——美国人热爱美国的原因,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他们组成这个国家,只能基于对共同未来的追求。正如学者雨果·孟鸠特堡所说:“将美国人与他的同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是种族,也不是传统,更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未来。”
未来是一个最美妙的词,未来总会更美好,总能解决一切问题,甚至无法被怀疑、被攻击。据说美国移民部门在接纳一个新移民时会问:“你相信这个国家的未来吗?”相信了,你就是美国人。
即使底特律破落成这个样子,但我们采访过的所有人,从来没有表示过悲观。在底特律大学杰瑞·荷伦教授眼里,被遗弃的中心车站不意味着衰败,而意味着“我们过去的辉煌,这说明我们还有可能比这还辉煌”。
我们在车行门口还能不断看到买车的人,其中一人名叫克雷格,他坦言自己失业了,但依然贷款买车,因为他觉得,买了车才有更好生活的可能。“对于未来不担心吗?”我问,他笑了笑,说:“底特律面临的问题已经四五十年了,因为这是一个很老的城市,大家正在尽力改善。至于做得够不够,没人知道,只是政府和公司都在尽力改善,每个人都在尽力,这就有希望了。”
底特律副市长索尔格林语气肯定地保证,等我们下次来,底特律肯定比现在好。索尔格林说:“我们正从许多方面努力,比如与研究机构、大学合作,研究绿色环保技术,推广绿领职业,而不只依赖汽车业。我们很有希望。”
为考察美国房贷危机的实际状况,我们特意去了房贷危机最严重的罗德岛,那里很多人因房贷问题被政府收走的房子。同样让我们意外的是,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愁容,而是一张张微笑着、为自己鼓劲的脸。
谈起这场危机,罗德岛房屋计划公司主任格德夫利说:“我们不应该责怪任何人,大家其实都是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那是人的天性——那些提供贷款的银行家是为了赚钱,他们维持生活的方式就是提供贷款;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每周工作70个小时,这是不现实的想法吗?那不是错,只是追求更好生活的梦。现在被没收房屋的比例为3%~4%,大约96%的人还维持着他们的产业。一般来说,我们集中精神关注那些失败的层面,但我们要看到,绝大多数人保住了产业。虽然这段时间有更多失败的例子,但我们还有9倍以上的成功例子。”
我怀疑地问:“难道你们没有考虑过后果吗?”格德夫利的回答同样出乎意料:“来到美国的原因是什么?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为来美国承担了很多风险,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因为他们觉得美国机会多。正是这种动力,促进了这个国家在过去300年的成长。这就是美国啊,问题总能解决的!要说教训,我觉得有一个梦想是好事,但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梦想,不应该老想着抄近路。”
“这就是美国啊,问题总能解决的!”在这个回答中,我理解到美国之所以是美国的真正原因。美国就是这么一个靠梦想生活的国家,有时候梦想过度强化,强化成神话,给自身和世界都带来灾难,然而一旦狂热消退,他们可能又成了最能复原的国家——因为如前所述,美国有一个公民宗教,就是相信美国的未来,在这个核心下,一切制度都随时可以“归零”,一切方法都可以变化,只要是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走去。正是这种理念,让这个国家在每次危机后都能重新壮大起来。
要走的时候,我再次去了趟时代广场。打扮成自由女神的街头艺人,亲切地招呼着游客,她像布道般朗读着著名的诗篇:“欢迎来到这里,贫穷的人们、徘徊的人们、失去梦想的人们,这里将带给你新的希望、新的生命,因为这里是美国。”我拿了10美元给她做小费,她微笑着说:“记得,美国爱所有梦想,爱有梦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