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地能看到京戏演出,很难;演出的剧目中有新戏,更难。
2009年,纽约梨园社举办的三天公演,其中有一出《路德的故事》,取材圣经旧约《路德记》,堪称京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前贤不断主张京戏的题材要现代化,要国际化,《路德的故事》应是题材国际化的稀有成果。
圣经旧约是从犹太人的视角著述,路德并非犹太人,圣经称之为外邦人,一个外邦女子能成为犹太历史的重要人物,圣经专章为之立传,原因有二:其一她的德行可风,其二她是犹太名君戴维王的曾祖母,从一般中国人的角度看,当然第一个原因最重要。纽约梨园社以这一段情节构成剧本,颇合京戏“忠孝节义”的一贯传统,可说是国际题材的中国化。
大幕拉开,知名的老旦张秋伟扮演路德的婆婆首先上场,唱出一段凄凉身世。此时逢大饥之年,流落异域,这位婆婆的儿子死去,自知是年轻人的累赘,力劝媳妇改嫁,他为表示诚意和决心,单独出走,这一段唱腔和道白是全剧发端。接着张君秋的高足关静兰饰演路德,追上婆婆,誓言侍奉婆婆,永不分离,唱词中有旧约原句“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的国就是我的国”。这一场戏以唱功为主,唱腔和琴韵渊源有自,高格俱在,大家特别注意唱词,新戏新词,简洁中有淋漓,也是上品,婆媳互动,真情流露,剧情由此展开。
婆媳俩决定回到原乡犹太的伯利恒,这个地名的原意是谷仓。时逢小麦收割季节,伯利恒果然丰收,婆媳俩立即在路旁的麦田里拾穗。此一场景,因法国大画家米勒画了一幅油画,成为经典。米勒画中的农妇也许并非路德婆媳,但两者已由历代论述者给合在一起了,这幅画也久受中国人的称引喜爱。
也许需要解释一下“拾穗”是做什么。小麦是密集生长的庄稼,麦秆很细,麦穗成熟后容易折断,麦田旁边和转角常有发育不全的麦稞,在收割者的镰刀下漏网,每逢麦收季节,穷人跟在收割者的后面拾取这些遗落之物,补充自己的食粮。这时天气很热,拾穗者需要弯腰工作,拾穗的动作又要敏捷,一刻不能停止,当年有人称为“鞠躬尽瘁”。
圣经中说,上帝曾晓谕犹太的地主,麦收时不可割尽田角的余棵,不可拾尽地上的余穗,要把这些留给穷人。基督徒看“路德拾穗”,认为象征人蒙天恩,若是没有同样信仰,就赞佩一个小妇人勤劳坚忍,勇于面对生活。两种看法层面不同,意义相近,用中国话来表述,就是“天道酬勤”。
|